搜索
(汽车资讯)重构汽车产业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
2020-10-23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出席全球汽车论坛中就重构汽车产业体系问题发表了演讲。
     过去的一年,应该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市场普遍低迷。但是全球的汽车业奋力前行,保持了适度发展的良好态势。从汽车的主要生产国四个国家来看,中、美、日、德根据统计数据,2014年整个产量累计是5095.6万辆。因为这四个国家是汽车的主要生产国,实现的销售收入是2.4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5.12%和6%。其中中国的汽车工业产销分别实现了2372万辆和2349万辆。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6.96万亿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了7.3%和6.9%,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中国汽车的产销在这四个国家当中占比,应该说都超过了40%,所以继续成为拉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政治环境还在继续深刻变化,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还在增加。汽车市场需求不旺,这应该说是当前引人注目的现象。根据一到四月份的数据,中美日德四个国家累计生产产销汽车分别是1749万辆和167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0.86%和1.77%。其中中国产销分别达到了828万辆和81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了4.12%和2.77%,也就是说增速在继续放缓。
     总体上看,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产销发展应该说处在低速运行的态势当中,而且发展不平衡。整个经济运行呈现了放缓的态势,从这几点可以看出来整个经济的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
     当前,以许多智能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的兴起,以及来自资源、能源、环境的约束和挑战,给世界的汽车产业形态和产业格局带来了重大影响。聚焦矛盾问题,适应时代变革,共谋发展良策,可以说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业共同面对的严肃课题。本届论坛以“大变革,重构产业体系”为主题,力求立足于产业整体角度,从发展的动力、体制机制、技术战略以及市场格局等多方面来切入,探讨产业体系的重构问题。我觉得这正是顺应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也必将对全球汽车工业,尤其是对中国的汽车工业产生积极影响。
     产业体系,我觉得它是支撑一个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推进产业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面临艰难曲折的严峻形势下,各经济体应当努力寻求利益的会合点,以合作推动共赢,以创新谋求发展,同舟共济,共度难关。
     之所以本届全球论坛确定这样的主题,初衷也就在这里。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机遇难得,挑战紧迫。我想未来汽车产业的新体系总的框架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应该是在产能合作、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能够更好地体现联合性、互补性和包容性,以集聚优势、实现突破、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来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
     应该说在资本运作、市场开拓、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更好地体现协同性、互动性和联动性,以合理的配置资源延伸产业链条,来降本提质增效,来全面提升服务,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多年连续高速发展,已经奠定了较好的产业基础,与世界各主要汽车企业合作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全球汽车产业体系的深度变革中,我国汽车工业将继续坚持改革和开放的方针,进一步来探讨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如何来加强与世界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创世界汽车工业的新辉煌。
     中国汽车工业要重构产业体系,我个人感到当前需要的是坚持问题导向,正像刚才王侠会长所说的,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不足,应该找准自己的短板,应该虚心地向全球的同行们学习。
     要抓住核心要素,从现在做起,加快推进。具体说,要从完善产业组织体系入手,通过构建多元一体化的超组织的形式,来大力推进经营组织形式的创新,改善自主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产业组织化的程度,来打造汽车产业的命运共同体。这一点,应该说难度是最大的。
     我们应该从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入手,通过自主创新、协同创新、联合创新,来突破一批关键的共性技术,提升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打造能力更强的产业创新体系,适应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的产品体系,以及整车与零部件并重发展的完整工业体系。这些体系,应该说都是我们需要体制创新来破解的一些难题。
     从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入手,要通过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打造智能制造体系、绿色制造体系,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新兴产业运行模式和辐射力更广的服务体系。
     从促进产业走出国门入手,要通过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企业并购重组等途径,来打造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国际产业的合作体系。同时,也需要我们积极构建产业的标准、质量、品牌,以及人才培养等基础保障工作体系,以有利支撑汽车工业由大变强,为汽车工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厦门安必兴-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咨询诊断专家,致力于企业质量管理信息化系统架构建设,汽车行业专版-QIS质量管理信息系统!